石头的病(或八七年)
石头的病(或八七年)
/海子
石头的病 疯狂的病
不可治疗的病
不会被理会的病
被大理石同伙
视为疾病的石头
可制造石斧
以及贫穷诗人的屋顶
让他不再漂泊 四海为家
让他在此处安家落户
此处我就是那颗生病的石头的心
让他住在你的屋顶上
鸟鸣清晨如幸福一生
石头的病 疯狂的病
石头打开自己的门户 长出房子和诗人
看见美丽的你
石头竞相生病
我身上一块又一块
全部生病——全变成了柔弱的心
不堪一击
从遍是石头的荒野中长出一位美丽女人
那是石头的疾病——万物的疾病
石头怎么会在荒野的黑暗中胀开
石头也会生病 长出鲜花和酒杯
如果石头健康
如果石头不再生病
他哪会开花
如果我也健康
如果我也不再生病
也就没有命运
1987.10
---
悠哉批评燎原把石头意象当作女性S(海子女友)的解读,而认为石头就是海子自谓,“石头竞相生病”,既隐喻海子爱上了S,也隐喻他的身体(练习气功)出了毛病。然而在笔者看来,悠哉的解读恐也同样过于生硬。石头与“我”固然存在相互指涉,但若认为石头就等同于诗人自己,“石头的病”仅仅就是诗人自身的病症,未免就太小瞧了海子。
疾病的本质是分裂和异化。 海子明明白白写道:“那是石头的疾病——万物的疾病”。这是整个实体世界的分裂和异化,人当然也置身其中。
这是几乎从人类诞生之际延续至今的世纪病,是“疯狂的病”、“不可治疗的病”、“不会被理会的病”,从女娲举起补天石的那一刻、燧人氏击石取火的那一瞬,甚至还要更早,从原人们第一次端详石头的那一刻起,“病根”就已经落下。从那时起,石头就不再是石头,它单纯的存在被侵犯并且分裂——随着时间无止境地爆炸性地分裂。没有一样事物比石头更具有野蛮原始的力与美,它是世界内部原始性与稳固性的象征物,石头生病意味着这种原始性和稳固性的竞相崩塌,新的事物从石头内涌出,互相斗争,在不同时期互为主导。(如果非要给这病症一个命名的话,或许可以称之为“文明”。)
高唱“候人兮猗”的涂山氏在最终的相会里悲剧性地化为顽石,禹向此石索要孩子,于是石头裂开,夏启诞生,“启母石”因而得名,这是多么具有隐喻性的名字——人们不断地向石头索要,于是许许多多个“启”分裂而出。
“我就是那颗生病的石头的心”。“我”是海子,是所有“生病”的诗人,也是主体人类。希腊神话里,石头是“大地母亲的骸骨”,大洪水后,神谕启示丢卡利翁和皮拉一边前行一边往身后丢石头,新的人类就由石头化形而来,重新站立于荒凉的大地。涂山氏之石、悲痛得变成岩石的尼俄柏和许多在漫长等待中化为石头的传说,都显示了人向石头的复归。有了这样的预设基础,就不难理解石头与“我”的相互指涉。
“看见美丽的你 石头竞相生病”。“你”是B,是S,是Zoe,是“劳拉或别人,或贝亚德丽丝。她无比美丽,尤其纯洁,够得上诗的称呼”(《日记》),“美丽的你”是唯一的抒情。“你”使石头生病,开花,结出诸多隐喻话语。诗人的心因此变得柔软,“不堪一击”。
从另一角度讲,分裂也是丰富和生长。石头若不“生病”,就永远只是坚硬冰冷的石头,永不会“开花”,永不能“制造石斧 以及贫穷诗人的屋顶”。诗人若不“生病”,也就没有诗歌,“也就没有命运”。“石头的疾病”——“万物的疾病”造成了诗人和诗歌的狂欢。石头愈是分裂,诗歌愈是高涨。诗人在石头筑成的意义之屋里安家落户。
然而在文化沉默的“世界之夜”,万物病裂的时代似乎迎来了终结。80年代后期,商业和资本催生的经济意识形态影响了新的文化语境形成,传统的诗歌精神被物欲和肉体狂欢所挤占。石头愈发沉默,开始结冰,陷入真正可怕的致命性的疾病——异化,存在渐渐丧失其复杂和尖锐,千年来生长的石头丛林仿佛在一夜之间被现代化高举的大斧砍伐殆尽。诗歌屋宇倾溃之际,有理想的诗人都无法坐以待毙,精神先觉的海子、在“疯狂的病”中痛苦的海子采取的行动更是激进、极端。西川在《死亡后记》中这样说:“1987年以后,海子放弃了其诗歌中母性、水质的爱,而转向一种父性、烈火般的复仇。”
分裂与异化是不可逆的,因为连续的时空是不可逆的。要重现石头的病裂年代,只有连同时空一并消解。于是,为了对抗虚无,海子事实上开出了治疗那“不可治疗的病”的唯一药方——“归还”。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日记》
“把石头还给石头”是海子用以对抗文化沉默的“世界之夜”的终极手段。“归还”的目的是为了回到万物病裂的时代,石头内部响起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诗歌活转过来,在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中歌唱——“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在对“世界之夜”的深渊体验里把握诗歌命运与诗歌行动可能性,独自一人承担起“归还”的使命,这就是海子比之同时代诗人的先锋性。
待续。
参考资料:
[1]悠哉著《海子诗歌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
[2]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